阿貝耳 (Abel,1802~1829)
1802年8月5日,阿貝耳生在一個貧窮的大家庭,有七個兄弟姊妹,他排行第二,父親是一位牧師。13歲時與哥哥進入一所天主教教會學校,阿貝爾靠學校提供的獎學金讀書。
15歲,班上來了洪波義(Holmboe)數學教師,洪波義比阿貝耳大七歲,曾是挪威著名天文學家翰思丁教授的助教,熟悉中學課程,鼓勵學生獨立思考,並提供數學問題鼓勵他們解題。阿貝耳在洪波義盡心教導,僅花一年時間就完成了初等數學,並開始學習高等數學。
他在圖書館只看純數學和應用數學,喜歡閱讀數學大師高斯(Guass)、泊松(Poisson)、拉格朗日(Lagrange)的著作,當時他只有16歲。
1820年,在中學的最後一年,他思考一個數學名題---五次方程式的解法。這是一個歷經兩百年卻還沒解決的問題。阿貝耳提出解決問題的想法,把這個想法告訴洪波義老師,可惜洪波義不能理解看懂他的想法。
1820年,父親去世,他無力支付昂貴的大學學費。在洪波義老師的奔波,幫他爭取到克里斯蒂安那大學的助學金進入學校。大學第一年,阿貝耳繼續研究五次方程式的解法。一度,他認為已經發現五次方程的解法,並把發現告訴數學教授拉斯穆辛(Rasmussen)和天文教授翰思丁(Hansteen)。可惜兩位教授也看不懂,翰思丁將他的發現轉交到丹麥著名數學家德根(Degen),請他評閱,建議如果方法式是正確的就發布在學報上。後來,德根發現其中錯誤,並寫信告訴翰思丁說︰「阿貝耳雖然沒能達到其目的,但充分顯示了他的數學才華。我希望阿貝耳不僅研究五次方程的解法,而且能進一步研究在數學整體發展中具有更大影響的問題,譬如橢圓函數」。
阿貝耳從翰思丁那裹得知後並不氣餒,他接受德根教授的建議,著手研究橢圓函數。但他並沒放棄對五次方程式的研究。
1823年,他寫了一篇關於積分的論文,得到很高的評價,為此拉斯穆辛還親自出資讓阿貝耳到丹麥哥本哈根旅行,阿貝耳遇到德根和當時的一些著名數學家,這是他第一次接近數學界的名人。回國後,阿貝耳又鑽進了對五次方程式的研究。
1824年,年僅22歲的阿貝耳終於成功解決五次方程式問題。「對於一般的五次方程,不能僅就其係數操作加減乘除與開方運算而得到方程式的解。」當然,這不是說五次方程不可能解。阿貝耳的結論,當時幾乎沒有人接受,他們難以相信一個資歷尚淺的年輕人能解決世界難題,何況他曾經在這個問題上有過失敗的經歷,另一原因是阿貝耳把文章寫得過於精簡,以至難以理解。其實這也不能怪阿貝耳,因為這是二篇自費出版的論文,為了省錢,他只能把字數減少到最低。
1825年,阿貝耳在朋友的幫助下離開挪威來到德國和法國。在德國,他很想會見高斯,請求他的支持,但他沒有勇氣。想到高斯收到他的論文連信都不回,就越發覺得這位「數學王子」難以親近。
阿貝耳在德國住了六個月,學術上沒有找到支持者,職業毫無著落。不過,後來,他與克列勒(Crelle)交了朋友。克列勒是柏林的一位著名的工程師,對數學很感興趣。當時他正籌備出版一本數學雜誌,而阿貝耳當然也希望有一本能讓他發表文章的雜誌,因此一拍即合,積極籌備雜誌。1826年,以克列勒名義創辦的《純粹和應用數學雜誌》正式出版,阿貝耳在雜誌上刊載了五篇文章,包括詳細介紹五次方程式。
1826年2月,阿貝耳離開柏林,七月到法國首都巴黎。在當時,法國可以說是一個數學大國,僅巴黎就集中了當時世界上許多一流數學家,他們左右十八、十九世紀的數學研究方向。但是,阿貝耳生不逢時,雖然法國在數學上仍處於領導地位,卻已經開始衰落。1826年時,除了泊松和柯西(Cauchy)四十歲出頭,傅里(Fourier)、卡諾(Carnot)、勒讓德爾等人都已經是六十歲左右了。阿貝耳曾寄望於法國最偉大的數學家柯西,結果未能如願。
1826年底,阿貝耳失望的離開巴黎,翌年1月再次到柏林訪問克列勒。此時,阿貝耳的困境日益加劇。大學供給他的助學金已經用光,柏林的寒冷氣候又使他染上了肺結核,決定回克里斯蒂安那大學。出乎預料克里斯蒂安那大學不歡迎他回校。在巴黎期間,他閱讀柯西關於橢圓函數的最新著作,產生了許多超越柯西思想的想法。回挪威後,他幾乎整天研究趕寫論文。好在有克列勒的幫助,這些文章大多得到發表。
他一篇又一篇的文章發表,使得阿貝耳開始被歐洲數學家注意了,並且由注意轉向器重。而阿貝耳在僅以臨時代課教師來維持生活,令數學界十分驚訝,聯名寫信給挪威國王,請他注意這位生活在他的國土的數學天才,請求給阿貝耳的更適宜的工作。然而,阿貝耳的健康越來越糟。他常常咳嗽不止,發高燒。阿貝耳似乎意識到自己在世的日子已經不多,因此更加發奮趕寫新的文章。終於他的身體支持不住了,在眾人的惋惜中死神奪去了這位偉大數學家的寶貴生命。1829年4月6日,阿貝耳與世長辭,年僅26歲。在數學史上,他留下了兩個重要貢獻--代數方程式理論和橢圓函數論。法國數學家厄米特(Hermite)說道:「阿爾貝所留下的工作,可以使以後的數學家足夠忙碌一百五十年」。
參考資料:數學和數學家的故事(第一集)---凡異出版社
Copyright ©昌爸工作坊 all rights reserve.